close

. 台灣民歌 .




校園民歌是台灣的一種音樂風格。
起源於1970年代台灣大學校園,於1990年代完全結束。
特色是吉他、鋼琴伴唱。



在1970年代之前,台灣年青人喜愛的音樂主流為西洋音樂。
1972年,當時美國總統尼克森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,
觸發了部分「用自己的語言,創作自己的歌曲」的想法,
並喊出「唱自己的歌」的口號。



1975年,楊弦和胡德夫在台北市中山堂演唱以
余光中的《鄉愁四韻》等現代詩譜曲的作品,
被視為是台灣現代民歌發展的開始。




1976年,在淡江大學的一場民歌演唱會上,
李雙澤在台上拋掉可樂瓶,
拿起吉他開始唱起了自己的歌,改寫自蔣勳的「少年中國」,
是揭開校園民歌序幕的變點,
也正式在全國校園裏襲捲起了一片民歌運動。



當時著名的民歌手尚有包美聖、黃大城、趙樹海、李建復、
齊豫、葉佳修、王海玲、王夢麟、蘇來與楊祖珺等人。
《龍的傳人》是台灣校園民歌的代表性作品,
作者為侯德建,首唱者為李建復。



李建復
~ 龍的傳人 ~






除了校園演唱之外,
廣播人陶曉清也是台灣民歌發展的重要推手。
她開放自己的節目,讓年青的音樂創作者有一個發表的平台。
1977年,陶女士邀請楊弦、吳楚楚、
韓正皓、胡德夫等四位民歌手灌錄了唱片《我們的歌》,
大大帶動了校園民歌風潮。 



之後,新格唱片公司推出金韻獎,海山唱片公司創辦民謠風;
這兩項民歌創作比賽,將民歌帶向商業化。

此外電視歌唱比賽節目如五燈獎也又推波助瀾的作用,
為以後的台灣唱片市場打下基礎。




民歌運動早期歌詠山水、青春,旋律清新自然、歌詞樸素,
並有濃厚的中國風和大學校園氣味,
包括中國景物懷詠、古典文學意識等等。



潘安邦
~ 外婆的澎湖彎 ~



1970年代後期,台灣社會運動風起雲湧,
人心鼓動,在侯德建、羅大佑、李泰祥的介入,
民歌運動有了質的躍進,
與初期的淳樸無瑕多了人文關懷和社會責任。



羅大佑
~ 戀曲1980 ~




不過整個民歌運動仍舊缺乏以台灣本地常民語言--
台灣話來創作的作品。



台灣政治氣氛轉變是校園民歌運動沒落的主要因素。
1980年代末期起,隨著政治上的開放黨禁、
解嚴與本土化運動興起,
台灣的大學與知識界氣氛轉向批判中國文化霸權、
爭論鄉土文學與中華文化異同,「校園民歌」中隱藏的
中國風格與單純清新的文學氣息,
與新興的回歸台灣本土草根文化的號召格格不入。

「校園民歌」甚至被認為不再是自己的歌,
而被部分藝文與政界人士視為是遠離群眾、
風花雪月與政治上保守意識、
代表北京話與外來政權殖民、外省人文化的一種象徵。



1982年金韻獎停辦,海山唱片結束營業,
預示了校園民歌運動沒落的命運。
基於前述政治、社會原因與個人的生涯規劃,
校園民歌運動的主要人物、歌手畢業後出國深造、
服兵役造成了人才斷層,音樂風格後繼無人。



若干知名民歌手如侯德健、齊豫、
羅大佑等轉赴香港與大陸發展,
少數歌手與作者投入新的商業化音樂和綜藝事業,
擔任主持、選秀評審(如黃韻玲)的工作。
多數人則完全終止創作和演出,轉入廣播界(如鄭怡)、
宗教媒體(如殷正洋),
甚至移民海外而銷聲匿跡,
台灣「校園歌」運動的時代遂全面結束。



 


by Jackquelin
~版權所有 轉載務必告知並註明出處~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superlux 的頭像
    superlux

    舒伯樂音樂世界 Superlux Music World | 大高雄最專業樂器賣場 |

    superlu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